这些年,国际教育受到了众多家长和学子关注,尤其是这些年中国国力不断增强,汉语对世界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后。那家长知道国际教育对孩子的用处是什么吗?接下来,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国际教育对孩子的用处是什么吧。
发现自我,在现代社会,教育被赋予了“改变命运”的使命,让教育容易变得过于功利——大学教育似乎直接变成了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,而中学教育为了迎战大学入学考试,早早地把学生的专业和学科方向做了划定,进入刷题和刷分的模式。
很多孩子与自己相伴的书本就是参考书和课本,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,更不要说经典读物,也没有时间探索跟学校的学业无关的兴趣。
考生在选专业时,首先考虑的就是“用足分数”,而不是问自己这个专业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。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,进入学校后的选课都是为了能获取GPA高分而故意避开比较费工夫的课程,研究哪些课程比较水,哪些科目导师比较松,更容易拿高分。家长和学生都习惯了进行细致的规划设计,奔着一个确定性而去。他们不愿冒一点风险,要走稳妥的路线。一旦走错了,就懊恼不已,感觉浪费了时间与精力。殊不知,书本里的东西需要和自己的人生经验、人生困惑结合在一起,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。
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越来越无法单靠“专才”来完成,而是需要跨专业跨行业的知识与类比推理的思维来完成。当代大学生的大学毕业之后的去向,仅27%的学生从事跟自己的专业相关的职业。在科技和信息日新月异的这个时代,很多进入大学时的所谓热门专业,在学生大学毕业时可能根本不“热门”了。所以追求那些所谓“热门专业”,迎合和寻找风口的动作意义变得越来越小。而因为知识和技术每5-10年就更新迭代,学生们从学校毕业已经不再意味着“学成“,而需要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。家长们更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从自身出发,多涉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,允许自由灵活地切换自己的追求。我们需要先培养孩子的“宽度”,然后才是“专度”。
多元文化价值观,在多元文化国际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多元文化群体的一部分,懂得在起冲突的时候去聆听别人说什么,懂得去宽容、尊重他人。当中国与世界经济更为紧密结合时,这些多元文化的代表者,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凝聚点。